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5集课程复讲 |
|
李莹洁学长 |
|
|
大家好,今天我们讲到: “泛爱众” 我们来看一个数字:在一万年前,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;一千年前,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;一百年前,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;二十年前,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;五年前,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。 看到这个数字会不会触目惊心?全球的万物都濒临灭绝,这是谁的杰作呢?人类! 所以我们人类啊,应该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。 我们 就像是地球的癌细胞。你看癌细胞是不是快速得扩散然后压迫其它的内脏?它以为它越来越强大了,结果突然有一天身体垮了。癌细胞的下场是什么?死亡!
所以,我们要“泛爱众”。 “泛 ”是广泛的意思。“爱”,你看看繁体字,爱的中间一个“心”,外面一个“受”。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,而不是控制对方一定要按自己的方法去做。假如强迫对方一定听你的话,那就是控制、是欲望,而不是爱。所以要设身处地得去感受才行。“众”是指广泛的,而不单单指人。 那么,怎样开发这样的仁爱之心呢? 从孝道开始。当一个人懂得爱护父母、兄弟姐妹的时候,然后再把这样的爱扩散开来。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,不是只要爱护亲人就可以了,还要能够设身处地得爱护其它的亲人。 怎么来教导孩子来尊师爱幼呢?第一:要老师和家长的配合,在孩子的面前呢,老师要要教导孩子孝顺父母,说父母的不易;而家长也要在孩子的面前尊重师长。 然后再慢慢得教导孩子“事诸父,如事父;是诸兄,如事兄。” 要尊重一切的长辈,包括各行各业的长辈都应该尊敬。你看,在大街扫地的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环境服务,给我们舒适的环境。我们是不是应该尊敬呢? 而且 啊,我们更不能欺负其他的孩子和小朋友,为什么呢?因为如果他们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难过的。 再来,老弱病残孕的,也要去爱护,社会是一体啊,能帮一把的帮一把,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。当然,要注意的是,在我们做善事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家庭照顾好,不然啊,家里会乱成一团。先修身齐家,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嘛。 那么,坏人该不该尊重、爱护呢?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。这是发生在2004年的事,马加爵在大学里因为同学长期嘲笑他穷,而把同学杀死了好久个。然而有一位同学可能也在被杀者之中,但是因为他 曾经帮马加爵端过餐盘打过饭,所以才逃脱次劫。 看来啊,只要我们有德行、有善心,再恶的人也能够唤醒他们的良知。如果我们去攻击他呢?那一定会两败俱伤。他们为什么心灵这样扭曲呢?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和自己遇到不能化解的痛苦时,也没有真正爱他们的人帮助他们。所以,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。我们应该啊,理解他们、同情他们、帮助他们、更加爱护他们才是。 我们不仅仅要爱人,也要尊重、爱护动物、植物。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。 在西藏有一个猎人,他早晨起来看见一头藏羚羊,习惯性得把抢举了起来。然而奇怪的一幕发生了,那头藏羚羊看着他,双膝下跪。当时,猎人也没想很多,还是把藏羚羊射杀死了。后来猎人把藏羚羊的肚子剥开以后,才明白藏羚羊为什么要向他下跪。因为它肚子了里面还有一直小的藏羚羊。猎人也是生为人父啊,他看见这一幕深深得触动了自己的心灵。从此再也没有拿起过猎枪。
事实上,动物也有情感、动物也知道疼、动物也会难过。白居易有一首诗:“莫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。劝君莫打枝头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。”我们应该用同理心去爱护动物。 那么为什么要爱护植物呢?因为我们人类与植物是一体啊。怎么说,你看,我们需要吸收氧气,而氧气又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。这些氧气又是谁制造的呢?是植物把我们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了氧气。而且啊,植物有没有找我们要钱?没有,它们都是那么的无私奉献,我们是不是应该感恩、尊重植物呢? 然而,现在很多人都不懂得,所以什么多了?泥石流多了。古时候有没有这么多的泥石流?都是因为植物少了,土壤也松弛了,所以泥石流也越来越多。就像刚刚提到的,我们人类就像地球的癌细胞,以为自己越来越强大、越来越能满足自己的欲望,然而当地球死了?我们会怎么样呢? 我们来看下一句:“凡是人,皆须爱。天同覆,地同载。” 有一位老师说:“能够爱护所有的万物,就是力行孝悌之道。天为父,地为母。每个人都是大地的子女。都是大地长养我们,我们念这个恩惠。地为母亲,而母亲所长养出来所有的万物都是兄弟姐妹。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残害动物,不然就没有孝悌的态度。” 我们人类啊,不懂的尊重爱护动物,所以很多动物都濒临灭绝。都只是为了自己贪口腹之欲罢了。 在战国时期,有个叫孙叔敖的人,他小时候在外做事。在路上发现了一头两头蛇。当地相传看见两头蛇的人会有厄运。所以他把两头蛇打死过后埋掉,然后哭哭啼啼的回到家。家中的母亲看到此状况询问。孙叔敖说:“因为我看到了双头蛇,可能因为性命不保而不能孝敬母亲,所以我哭泣。我把双头蛇埋了,也是怕别人再看到双头蛇。”你看,孙叔敖小小的年纪却念念替他人着想,后来啊,他成了楚国的宰相。所以凡是人皆须爱。这也表面了,只要有善的存心,一定会有好报。 再来:“行高者,名自高。人所重,非貌高。才大者,妄自大。人所服,非言大。“ 一個人有德性,名聲一定能傳播開來。絕對不是坐着宣傳車到處宣傳自己。孔子說:”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“意思是說:德風吹過來啊,所有的平民老百姓都受到教化,而跟着學着。所以啊,孔子的學生都是從各國來的人,都想潛心跟夫子學習。 那麼我們怎麼學習孔子呢?看看孔子時時刻刻在想些什麼?我們又想些什麼。因爲“相由心生”,自己平時所表現的不就是自己平時心裏想的嗎?這樣去理解,我們就可以看出跟孔子的距離有多大了。孔子說他每天會憂慮四件事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徒,不善不能改,是吾優也。”所以,孔夫子天天擔心自己空過每一天,天天都要修德行。學習過後也要講給別人聽,讓更多的人收益。知道這是善事也要當仁不讓得去做。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一定要改正,不能懈怠。所以,孔夫子這樣的存心,給這個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,自然而然的得到平民老百姓的尊重和愛戴。
而不是用美貌的外表來贏得別人的愛戴。外表絕對不可能讓一人個打心眼裏真正佩服和尊重你的。這是“行高者,名自高。人所服,非貌高。” 一個人真正有才華,一定要在德行的基礎上。有這樣的存心和德行,一定會用自己的才華服務大衆和社會。那麼他的名聲也會越傳越遠。如果光有才華而沒有德行,那麼他也不能讓人佩服的。所以,一個人的才華並不是自己誇自己炫耀出來的。 很多人啊,在看到別人有才華的時候,心生羨慕。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。所謂“如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”。才華的背後一定有別人努力的艱辛和堅持。 像楊素芬老師能寫一手好字,令人羨慕。我們知道老師謝了多久嗎?已經四十多年了。從五歲開始寫書法,才能像現在隨心所欲得寫一手好字。再加上老師有一份好的存心和德行,希望爲人民服務的動力,所以她的才華不斷得提升,並無私得把她自己的字掛在網上,供大家學習參考,並寫着“歡迎翻錄,功德無量”。 所以我們也要向她學習,“取之社會,也要用之社會”。 今天講到這裏,謝謝大家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